新闻中心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园区“大棚效应”茁壮创业幼苗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而我国的大学今年或将创纪录地产生700多万名学位获得者,是15年前毕业生数量的7倍多,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县市、开发(度假)区也纷纷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希望能把这些年轻的开拓者扶上马、送一程!
今年4月份,由高新区团委主办,师大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云南同丰医药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首届高新青年“同丰·总部花园”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正式启动,参加创业大赛的学生们有好的创业点子将得到学校、企业和高新区的共同支持:学校和企业会为创业项目安排适合的创业导师,让项目从理论走向实践;而符合条件的优秀项目还有机会进入高新区科技孵化器进行预孵化,得到创业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同样的,投资941万元,面积达2224.87平方米的滇池旅游度假区大学生创业园,为创业团队提供创业办公场所,并免费提供办公设备、电话、网络等设施。度假区管委会每年还安排100万专项资金,用于园区运行维护、公共费用支出、鼓励和扶持入园项目的启动与发展。截至目前,度假区创业园已招募入园项目33个,带动就业241人,估算年营业额3650万元。
从这些例子中也能看到,“一条龙”、“一站式”、“一体化”的创业服务,“大棚效应”彰显已经成为园区通常的做法,他们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扶持和资金的支持,他们为大学生们的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他们为年轻的开拓者筑梦。(昆明日报 记者郭曼)
“如果我的项目能有导师的指导,我相信一定会成功的。”师大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2013级物流1班的董洁,得知自己的“腾艺手绘”项目通过首届高新青年“同丰·总部花园”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复赛,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决赛时,显得很激动。
由高新区团委主办,师大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云南同丰医药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首届高新青年“同丰·总部花园”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吸引了学校33个项目,近200余名学生参赛,好的创业项目不仅可以得到学校和企业双重导师辅导,符合条件的优秀项目还有机会进入高新区科技孵化器进行预孵化。
2009年开始,师大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就组织大学生创业大赛,而今年,高新区团委和云南同丰医药有限公司也加入了进来,让学生们的创业项目真正从梦想变为现实。
师大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唐静介绍,今年,学院将有两条线扶持学生们的创业项目,往年评选出来的好项目只可以参加学校、云南省和国家的创业评选,但能获得这样的机会的项目非常少;而今年就算项目没能进入那些大赛,只要能够入围学院的复赛,都可以得到学校和同丰药业一起安排的创业导师进行创业指导。“高新区团委的支持非常大,决赛时,会有高新区科技孵化器的领导出席,如果有优秀的创业项目,还有机会进入孵化器,让学生们的项目得到实践。”唐静说。
就在上星期,从33个项目中优选出来的21个项目参加了学院复赛,最终7个项目脱颖而出,进入了决赛。而这7个项目不论最后的结果怎样,都可获得同丰药业安排的创业导师进行创业指导。
“我之前就是一个想法,参加创业大赛也只是想锻炼一下自己,我之前都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学校的导师在我做项目的时候给了很多帮助,让我那些不成熟的想法都变为了现实。”师大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2013级物流1班的董洁介绍,自己喜欢画画,所以才想到手绘这个项目。在做项目时知道了手绘行业需求量高达10亿,但目前供应量只有8000万,所以发展前景很不错。复赛中,在帆布鞋、包包、帽子、小饰品上的“腾艺手绘”项目也得到了评委老师的支持,以复赛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决赛,这也意味着,该项目将得到企业创业导师的指导,之前一些不具操作性的想法将贴近实际,也许很快就会成功创业,而刚刚大一的董洁或许不久之后就能成为“老板”。
目前,高新区35岁以下青年有55000多人,占全区人口比例达到46.5%,一般分为企业和进城务工青年群体、大学生青年群体和马金铺农村青年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其中,大学生都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创新、创业思维,但是他们的成果却难以转化为社会成果为区内企业所用。高新区团工委针对高新区青年组成特点,积极探索区、校、企共建的“三联模式”,打破行业、层级、所有制界限,通过“载体+活动”的方式,逐步形成组织联网、阵地联建、团员联动、实事联办的整体化推进格局。
高新区团工委蔡嘉介绍,团委在高新区商务楼宇中,选取企业,与政府、社区、学校开展联合团建工作,这样既建立了一个横向联系的平台,又消除了部分企业不愿建团的想法。“上周三联合团建成员云南双亚商务港有限公司急需招聘15个员工实施‘南博会’网站的开发和推广工作,借助楼宇团建这个平台,高校获得信息后立刻组织学生参加企业面试,及时解决了企业的招工问题,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实习和就业的机会。”蔡嘉说。
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成长成才出发,还借助共青团所拥有的组织力量和社会资源,积极对接高校和企业,牵线搭桥,促使企业走进校园直接在学校设点带领学生开展创业项目。为高校学生提供在校创业实训平台,提供了一个创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全新合作模式。蔡嘉介绍,2013年下半年,团工委联合昆明市南鑫家政服务公司、昆明理工津桥学院就业创业处,在理工津桥学院开展在校大学生家政服务创业项目。
而下一步,高新区团工委将从人才交流、阵地建设两个方面与高校团委开展互动。比如选派高校团干到孵化器管理中心团委进行挂职,推进大学生创业(苗圃)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或者选聘一批高校团干兼任各社区团支部编制外,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和高校学生社团等资源,推进社区基层团建和社区群众工作。
同时,大学生创业园也在发挥它的作用。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园依托云南省大学科技园的服务和管理机构,按照《昆明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实施方案》,统筹规划,各相关办局配合,结合各自职能,积极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各项管理服务,组织参加相关创业培训,帮助免费办理各种证照,提供创业、房租减免、专家咨询、政策扶持等“一条龙”、“一站式”、“一体化”的创业服务。截止2013年底,入驻大学生创业园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已有21家,带动就业人数103人。(昆明日报 记者郭曼)
5月17日,对于潘建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一大早,他与同事来到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明德楼的广场前,开始着手参展准备。再过几个小时,“泛海扬帆行动”昆明大学生创业成果暨产品交流会将在这里举行。在展位上,潘建材将自己的花卉产品一字排开,开始期待着这场关于创业者的盛会顺利开幕。
上午10点30分,交流会正式开始。来自昆明市各个创业园的大学生创业者,纷纷秀出了自己的创业项目与产品。会场熙熙攘攘,在展示自己产品的同时,大家交流着彼此的经验,分享着创业路上的点滴故事。
除了潘建材,还有龙海、朱晓军、李兆宝等大学生创业者,他们均来自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大学生创业园。本次交流展会,度假区共有9个项目团队参加。
“自2011年度假区大学生创业园建成以来,通过不断地发展,形成了‘硬件设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服务功能齐全、运行机制创新’的园区特色。”度假区劳动就业服务局局长李雪云向记者介绍,去年10月,度假区大学生创业园被昆明市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授予了“昆明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的称号。
“孵化梦想,创新成就未来。”——点开度假区大学生创业园的网页,这行宣传标语首先映入眼帘。从园区介绍、园区企业,到创业政策、入驻指南,网站均有详细的介绍。
在地理上,度假区大学生创业园位于大渔欣城,工程投资941万元,面积达2224.87平方米,可容纳约60个团队入驻。园区包括功能区和服务区两大区域,功能区主要为创业团队提供创业办公场所,并免费提供办公设备、电话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网络等设施。服务区内设创业园管理办公室、公共业务洽谈室、公共文印室及创业产品陈列室。
“园区建成后,度假区高度重视园区建设工作,每年安排100万专项资金,用于园区运行维护、公共费用支出、鼓励和扶持入园项目的启动与发展。”据李雪云介绍,到目前为止,度假区创业园已招募入园项目33个,带动就业241人,估算年营业额3650万元。
除了大渔欣城的本部,度假区大学生创业园还采取“园中园”的模式,充分利用和整合度假区内的资源,在去年5月建成了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分园和茶文化大观园创业孵化基地。这两个“园中园”建成后,在首期,已有8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
在园区建成之初,度假区先后出台了《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及《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大学生创业园政策优惠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措施,为创业团队提供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税收减免、和财政贴息、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同时,充分发挥小额和“贷免扶补”的政策,截至目前,协助院内3家企业办理了小额担保申请,共计25万元。
在“泛海扬帆行动”昆明大学生创业成果暨产品交流会上,潘建材的展位人气颇高。他所设计制作的花卉产品,不仅对鲜花有保鲜作用,而且外形经过工艺设计,十分美观。在现场,仅一会儿的工夫,潘建材就卖出了不少的产品。
“我们是去年9月入驻度假区大学生创业园的,园区免费提供了5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这为我们省去了一笔不小的成本。”据潘建材介绍,公司现在共4个人,去年营收15万元。
与潘建材一起,在去年同期进入度假区大学生创业园的,还有李兆宝。他的公司主要是以在线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活动策划为主营业务的咨询公司。“我们就是想做旅游业里的‘大众点评’。”李兆宝对记者说。
此外,龙海与朱晓军也来到了当日的活动现场。他们的公司主营信息技术业务,APP开发、视频会议系统等当前最为炙手可热的业务是他们公司的拳头产品。
在当日参展的9个项目团队名单上,有3个公司的名称包含“信息科技”的关键字,还有3个包含“文化传播”的字眼。
“在园区产业特色方面,我们主要依托度假区高端旅游项目和文化产业链的优势。”据李雪云介绍,度假区大学生创业园以文化创意产业、时尚消费创意产业、传媒科技创意产业为建设重点,大力打造发展以旅游、科技、现代商贸和配套服务为依托的高新产业。
比如在园内孵化成功的云南千聚软件公司,已具备开发中小型企业管理系统的能力,成功开发了联通增值服务营销系统、云南白药OA协同办公管理系统,年营业额约90万元。
还有昆明德瑞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电商代运营为主业,服务茶叶、眼镜、食品等各类企业30多家,在天猫、京东年销售总额达到2000多万元。
而园区对高新科技服务型企业的孵化,亦与全市的产业布局步调一致。“针对‘两县一办’移交滇中产业新区托管的新形势,我们将加快开展调整优化全市产业布局规划工作。将来,呈贡新城或许将成为我市高新科技服务型企业的聚集地,成为云南的‘硅谷’。”据市工信委副调研员陈宗远说。
“除了资金支持,最重要的是在创业园内,可以得到创业导师的帮助辅导,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李兆宝说,原本他的创业设计中有很多不切实际,可操作性不强的项目,通过创业导师的辅导,他把这些“弯路都给砍了。”而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受访者均表达了同一种声音。
“创业培训已是度假区大学生创业园的一种常态化工作。”李雪云介绍,通过举办“项目评审会”和“创业座谈会”等系列活动,聘请知名创业导师、成功企业家为创业团队提供创业指导,采取“一对一”帮扶,及时为大学生创业者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提供了帮助指导。
“此外,我们主要采取‘政府引导,园企合作’的管理。”李雪云向记者介绍,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创业园整体托管后,相关公司组建了专业的管理运营团队。根据各类的创业项目具体情况,帮助其分析市场、协助制定经营规划、指导业务运作。
李雪云表示,下一步,度假区大学生创业园将充分利用大渔片区背靠大学城的区位优势,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吸引大学生入园创业。同时,充分依托海埂片区现有的文化旅游产业优势、挖掘海埂公园、云南民族村、茶文化大观园等一批成熟项目带来的创业机遇,推动创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争创省级大学生创业园。(昆明日报 记者罗俊杰)
从2012年以来,经开区连续有4个大学生创业平台投入使用,运行两年来,4个平台成为昆明大学生创业项目成长的重要“摇篮”,与此同时,经开区也形成了一套从硬件平台到资金、服务政策的立体扶持体系。
六年前的2008年,黄安新还是一名云南财经大学的大二学生,而现在毕业不到三年,他的第四家公司已即将运营。除此以外,在旗下还有的三家机构中,他是其中两家公司的掌舵者,和另外一家机构的主要负责人。
大四下半年,当身边的同学都在为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劳心劳力时,黄安新则把目光瞄向了创业的路子上。不过,那时的他也在苦恼:两年前就萌生的创业想法该如何付诸实现呢?
“当时觉得最需要的是支持,资金上的支持、办公地点的支持、办公设备的支持等等。”黄安新说。诚然,对于一位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在将手头仅有的3万块钱全部用来作为创业注册资本后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倘若没有支持,要想再多迈开一步都是举步维艰的。这时,昆明市经开区创业园的支持政策成了他迈开下一步的及时雨。
在被认定为一个不错的创业想法以后,黄安新得以进驻昆明市经开区创业园。在最初创业的艰难时刻,“创业园提供了办公桌椅、配置了电脑,还有25平方米的办公场地,甚至饮水机、水电网费都完全配套,让人有种直接拎包入住办公的感觉。”黄安新回忆道。
除此以外,一份经开区创业办的大学生创业园区管理实施办法中的相关政策,为黄安新走出第一步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分别来自“贷免扶补”的5万元,“小额担保”的10万元和“ybc创业计划”的5万元。黄安新表示,“通过就业办,我申请了这全部的支持,一共20万元,这对于一个创业起步者来说,已经足够!”
“除此以外,政策信息的帮扶还体现在经开区工商联和妇联的帮助,通过成为它们的会员单位,我找到了一个对外沟通、交流、学习和合作的平台,这在一个公司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安新最初从事教育培训创业,源于大二下半年学校拓展训练的体验式培训中得到的感动,而当他第三家公司——云南金凯瑞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即将正式运营时,对于未来,黄安新有了全新的认识。
“未来将把先进地区的教育理念引入云南,提供更加专业的教育理念,使得各种教育信息透明化和公开化。”他说,“为学生建立一个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受教育选择咨询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云南省有志于出国的学院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不过不管未来走得多远,黄安新始终感动他最初得到的支持,“如果没有经开区创业园最初的支持,我取得目前的成就至少还需要3年。”
近两年来,经开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服务配套”的原则,采取“企业投资、政府补助”的模式建立了一批创业园。其中,昆明创新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2012年7月挂牌成立了“昆明科技创新园大学生创业基地”,2012年9月挂牌成立了占地1100平方米的经开区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昆明经开区新兴产业孵化区管理有限公司于2012年5月挂牌成立了一期1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云南海归创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2年5月挂牌成立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留学生创业园。
截至目前,经开区大学生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基地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600余万元。在硬件方面,四个大学生创业园均在每个经营场所配备了办公桌椅、文件柜、电脑等办公设备。软件方面,四个大学生创业园已建立起创业就业典型引路、创业培训、导师服务、督促落实、就业交流和联合推进机制。经开区管委会分别同昆明创新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昆明经开区新兴产业孵化区管理有限公司制定并出台了《昆明科技创新园大学生创业基地管理办法》、《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为大学生创业开辟了绿色通道。
此外,大学生创业园还搭建起了项目评估、政务服务、司法服务、信息服务、创业融资平台。云南海归创业发展有限公司专门设立了300万元创业基金,用于支持创业项目。
截至2014年4月20日,“昆明科技创新园大学生创业基地”、经开区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昆明经开区大学生创业园三个大学生创业平台实际入驻企业(项目)30个,涉及科技及IT产业、种养殖业、食品加工、生物制药、手工艺创意作品、园林花卉、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产业。入驻企业(项目)累计生产经营额达3568.5万元。(昆明日报 记者聂根鹏 刘瑞)
扫一扫关注我们